10月19日,学院成功举办第二届《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》集刊建设专家咨询会。本次会议聚焦“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国际中文教育:人工智能赋能与跨学科创新”主题,特邀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、上海师范大学应学凤教授、北京大学张林军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,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共同出席,围绕数智时代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发展机遇、挑战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。会议由卢德平教授主持,马晓乐院长致欢迎辞。

在主旨发言环节,与会专家贡献了富有洞察力的前沿思考。应学凤教授指出,在技术加速迭代的当下,教育形式虽不断演变,但其核心价值应历久弥新。他强调应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角色定位,关键在于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和人机协同水平,并建议加强对文科教师的技术培训,以积极姿态应对时代变革。张林军教授从国际中文教育兼具“学科”与“事业”的双重属性出发,提出应紧扣学科特色,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文教学、二语习得、语言测试等核心领域与文化传播、教育史、认知科学等前沿方向的交叉融合,以创新引领学科全面发展。卢德平教授聚焦文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,强调体验式文化学习作为连接知识与实践、课堂与社会的重要中介,应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,着力破解文化教学“从课堂走向现实”的转化难题,深入探索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。
在集刊建设研讨环节,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前期办刊所取得的积极成果,并就集刊的内容策划、稿源组织、特色凝练、出版周期与传播推广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。专家们一致强调,应进一步提升出版时效,积极拓展转载渠道,加强特色专栏策划,不断增强集刊的学术影响力与传播效能。
随后,学院师生代表积极参与座谈。在场青年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专长,从认知神经科学、计算语言学、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,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研究、“中文+”课程资源建设、跨学科合作路径等议题分享了实践案例与深度思考,并就人机协同、课程创新、师生角色定位等议题与专家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互动交流。总结发言阶段,马晓乐对与会专家的深入指导表示诚挚感谢。
此次研讨会的召开,为《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》集刊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智慧、明确了方向,有效促进了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领域的学术对话与实践交流。学院将继续聚焦数智时代的语言教育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,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实践性知识的应用转化,持续推动集刊高质量、特色化、国际化发展,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创新,扎实助力学科建设与发展,以实际行动积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。

作者:于淞汀、赵玉洁; 摄影:赵玉洁; 审核:矫雅楠